您当前的位置 :
东营杨庙社区:一元餐厅管饭,草编合作社发钱
来源: | 作者:郭春雨 | 发布时间: 2023-04-08 | 2444 次浏览 | 分享到:

东营杨庙社区一元餐厅管饭,草编合作社发钱


记者 郭春雨


编者按:九曲黄河十八弯,东奔入海润齐鲁。202110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东营市的黄河入海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黄河原蓄滞洪区居民迁建社区等,实地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202110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为讲好黄河故事,记录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事业中的山东作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大河之洲》特别报道,记录大河哺育下的齐鲁大地,如何续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

 

在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老年餐厅。在这里,社区脱贫享受政策户老人每天仅需花一元钱,就可享受一顿一荤一素的美味午餐。

 

 

一元餐厅就设在社区里,方便了老人。

 

不仅老当益壮,且老有所为

 

现在已经有64位老人了,去年总书记来的时候是40多位老人,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信任我们,开始在餐厅吃饭。王祝娥说,在老年餐厅用餐的老人,多数都是五保户或者脱贫享受政策户等。平时在家冷冷清清,而在日间照料中心,不仅能吃饭,更重要的是老邻里乡亲们能聚在一起聊天。

西红柿炒鸡蛋、西葫芦肉片、清蒸鱼……一顿热气腾腾的午餐,暖了老人的胃,也暖了老人的心。


一元餐厅的老人们在吃午餐

 

大家在一起聊天、下棋,卫生室就在附近,谁要是有个头疼脑热不舒服的,医生很快就过来了。今年67岁的刘大娘告诉记者,年纪大了能一起说说话就很好。胡大爷说,年轻时候自己伤了腿,就一直一个人过日子,做一顿吃几顿。自从这个老年餐厅开办以来,我每天都来,离家近又热闹,一天花上一块钱就能在这里吃饭,一荤一素,做的清淡又好吃。

照料中心每个月的12日是生日纪念日,给当月过生日的老人过集体生日,大家一起吃蛋糕、唱生日歌。

王祝娥还成立了益壮服务队,参加服务队的老人们平时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维护社区的治安、卫生,为其他不方便行动的老人提供志愿者服务。


老人们成立了志愿者队伍,老有所为

 

就是让老人们老有所为,老当益壮。王祝娥说。

 

黄河滩区的新房子

 

实际上,暖心一元餐的背后,折射出老有所养的大命题。在黄河滩区,房子曾经是困扰过几代人的大问题。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在黄淮大地上割开一道伤疤。黄河多沙善淤,改道频繁,将近百万人卷入滩区。易淤、易决、易徙,使黄河成为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黄河流入东营后,进入了一段长达30公里的窄胡同,遇有洪峰和凌汛极易决口,更是险之又险,庄稼被淹、房子冲毁、多次搬家,是大多数滩区村民习以为常的经历。

和黄河的斗争世世代代从未停止。19719月,国家批准建设黄河南展宽工程,在临黄堤外修建南展堤,中间的蓄滞洪区就是南展区。为了保护房屋, 1979年,南展区的乡亲们筑起了避水房台,将房子搬迁到了房台上。

所谓房台,不过是加厚、加高了房子的地基,一座座房子形似一座座孤岛。为了保护房子,乡亲们用玉米秸、高粱秆等围在房屋四周,抹上泥,希望能加固墙体。但当洪水没过土台时,一切都无济于事。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房子建了塌,塌了建,日子始终苦哈哈。

屋都是土坯房,一下雨村里路上全是泥,就没法走了。胡玉德老人回忆,村里都是一家人跟牲口挤在一起住,太遭罪了。老人清楚地记得,全村老少被泛滥的黄河水追赶,努力了几十年,黄河水患依然在身边,村里的房台一天比一天高。


 

黄河滩20世纪90年代村民们的旧房子(资料图)

 

住房问题,成为滩区百姓生活面临的最大难题。

我们家一共四间房,我爷爷奶奶一间,我们一家四口人挤一间,剩下两间一间放粮食杂物,还有一间养了两只毛驴。吃饭的时候都得现跟睡觉的地隔出一块地方放桌子。今年36岁的李兆庆还清楚地记得搬迁前的情况,当时房台的房基和地面落差大,坑坑洼洼,出门就像跳坑,下雨泥泞不堪。村里没有自来水,几个村子共用一口水井,平时喝水要用扁担挑水。

我十三岁的时候去挑水,水桶太沉,井边太滑掉进了进去,幸亏被救了上来。李兆庆告诉记者,2016年,黄河南展区滩区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启动,搬迁到楼房的同时村子统一规划,硬化了巷道,铺了排污管道,装了路灯,暖气管道通进了家家户户……


如今的杨庙社区

 

记者了解到,搬迁前,原11个房台村村民在黄河南展区避水房台上居住了30多年。作为原蓄滞洪区居民迁建安置社区,杨庙社区总投资5.6亿元,2016年底全部搬迁入住。现有居民15354792人。

社区按照面积大小设计了7种户型,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为了让乡亲们住的舒心,小区里还专门设置了一南一北两个大仓库,专门用于放置农机。

 

家门口就能乐业

 

滩区百姓迁建,不仅安居,还要乐业。

在杨庙社区的金岸草编工艺加工专业合作社,30多位工人正热火朝天进行着编织。柔软的编绳在她的手里来回穿梭,一个草编书架很快就有了雏形。

这些工人几乎都是女性,年纪也基本都过了50岁。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对她们来说不仅是多了一份收入,还能让日子更加充实起来。

安居就要乐业,合作社是由杨庙社区党总支牵头领办的,11个村共同出资,主要从事屏风来料手工编织,村民们家门口就能就业挣钱。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各村陆续成立了6个专业合作社。这个活不用打卡,也不用在班上,可以拿回家去编织。一位工人告诉记者,大部分妇女都是拿料回家加工,也方便照顾孩子。

一个书架能挣12块钱手工费,俩小时就能编一个。”54岁的刘阿姨说,在合作社上班最大的好处就是离家近且自由,完全按件计费,自己大约一个月能挣到1500元。

对于现在的日子,大家伙儿都挺满意。搬了新房子,有暖气、有自来水,日子很好过。一位大姨给记者看她的珍珠项链和玉手镯,这都是孩子给买的,孩子孝顺,我来这干活就是不想闲着,来这还能跟大家伙一起聊聊天。

曾经在贫困泥泞中挣扎的黄河滩区,成为安居乐业之地,百姓日子有了盼头,生活有了劲头。

老有所养,少有所依。在青少年之家,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们过来玩游戏,社区建设的图书室面向所有孩子开放;在为民服务中心,专业物业公司里有保洁、保安、维修队……社区居民的问题可以在这里一站式办好 

曾经安居难、娶亲难、致富难、出行难、上学难的黄河滩区人,终于在黄河边,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理论思想库